在中国,“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人心”,热闹的农贸市场以一种随意和暖意,独具的人情味与烟火气,天生使人产生亲近感。
基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各地各异的饮食习惯,中国饮食丰富,品类多样。而品类丰富的餐饮对菜品、配料丰富度的要求更高,目前农贸市场市场是唯一一个平台,可以满足如此多人口的需求和如此多变饮食的需要。
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,生鲜农产品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不断变化,生鲜超市、社区生鲜便利店、生鲜电商等多种业态崛起,农贸市场受到了来自这些新势力的严峻挑战,农产品零售市场亦进入迭代发展期。
农贸市场从“刚需”变成“备选”
迭代发展时期,消费群体的分化成为必然结果。
老年人(55 岁以上)属于菜市场的高粘性消费群体,购买频率高,客单价低;
中青年(30-55 岁)属于高弹性消费群体,因为除菜市场外,超市、社区便利店、生鲜电商也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,且消费的灵活性较大。
年轻群体(30岁以下)则对菜市场有较低的需求,因为未婚的年轻群体愿意自己做饭的人越来越少,点外卖或外出就餐成为年轻人就餐的主流。
生鲜消费群体消费习惯的变化,促使农产品零售市场多业态共生,其直接后果是让农贸市场从“刚需”变为“备选”。超市、社区便利店、生鲜超市、生鲜电商,不断与农贸市场分割生鲜市场份额,虽然各种业态迸发,但各有各的问题。
农产品零售市场的发展与出路
业态创新与模式创新、连锁品牌经营、线上线下融合,是未来农产品零售市场的发展出路。
1、线上线下同步布局
线上线下销售同步进行,将会是未来的主要形式。
通过数字化和电子信息,商品来源可追溯,让消费者更放心。大数据方便零售商掌握销售情况,从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。菜市场和线上平台合作,由骑手配送,既省下了摊贩和消费者的时间,又打开更多市场、扩大客源。
2、向复合型、标准化、专业化方向转型升级
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“脏乱差”的菜市场越来越不符合注重生活品质的现代消费者需求,当价格不是购物的驱动因素时,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就至关重要。
单纯的农贸市场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在购物时多方面的需求,菜市场本身将不断迭代更替,优胜劣汰,逐步向运营规范化、管理专业化、布局合理化方向发展。
现代化改造下,农贸市场将逐步走向复合型多功能的“超市+市集+功能服务”的新业态,成为集生活、休闲、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菜市场。
例如,有的菜市场建立了用餐区,儿童乐园区,或与教育培训机构共同运营,更方便家庭购物时对儿童的安置,综合型的业态让消费者在购物时能一次性买全多种类型的物品。
3、连锁品牌经营的趋势
就餐外部化倾向将促使团体采购也会成为农贸市场未来的重要业务。
依托线上平台或长期合作关系,农贸市场的摊贩可以和学校、餐饮业、公司等达成协议,成为其供货源。
对于学校公司或者餐饮小店,在批发市场甚至产地直采的成本太高,超市、电商的售价也较高昂,农贸市场是一个良好选择。
摊贩更会积极监督自己销售的品质,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。农贸市场实现连锁化或品牌化经营,更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、降本增效。
4、经营多元化业态发展
高档菜市场应依托品牌声誉,兼具观赏、旅游、购物等功能,旨在打造文化标签,如网红北京三元里菜市场,或是类似荷兰鹿特丹缤纷菜市场的生活文化地标市场;
中档菜市场则应依托附加服务,成为餐饮、即时消费、娱乐、社交、商超等的集合地,提供不同于商场的综合消费体验;
低档菜市场要依托便利性,是传统菜市场的升级版,运营管理更加规范化,通过价格、产品丰富度、一站式购物等角度吸引消费者。
5 、财政支持的持续
农产品流通是重要的民生事业,菜市场改造建设是重要的惠民工程。
财政部给予全国标准化菜市场项目试点城市资金支持,对农产品批发市场、农贸市场房产税也给予税收优惠。各地政府也对当地菜市场的建设改造发放补助资金,还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,并保障菜市场用地
6、公益属性的确定
农贸市场与“菜篮子”工程息息相关,是重要民生事业的公益属性将进一步得到政府确认。
供求不平衡时,在机制和措施上保障市场供应及价格基本稳定。
识局者生,善局者存,掌局者赢
“生鲜新零售”时代的来临,开启了企业大转折。
- END -
新农贸探路人:一个专注新型农贸市场、社区邻里中心等项目策划和设计的新农人
擅长业务
项目前期:市场调研+项目定位
项目中期:方案策划+施工指导
项目后期:招商策划+运营管理
营销推广:企业品牌塑造+品牌网络推广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