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摊主正在使用老电子秤为顾客称菜,可溯源电子秤被晾在一边。 谢道韫 摄
昨天,有市民反映,王家巷菜场变身“智慧菜场”后,不少商户将可溯源电子秤晾在一边,到底怎么回事?记者就此到王家巷菜场一探究竟。
今年国庆节前,全市首家“智慧菜场”在王家巷菜场建成并投入试运行。这套智慧系统由设置在菜场的采集设备、零售市场的可溯源电子秤、扫描终端等组成,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,顾客前来买菜,可以看到品类、市场、档口、档主姓名、档主电话、进货重量等信息;
如果点击“账单”子菜单,还可以看到市场、档口、支付方式、单号、时间、菜名、重量、单价、小计、消费金额、优惠金额、实收金额等信息……再点击“提交”,可溯源电子秤可打印类似超市收银的购物小票,方便商品查询核对,还可以有效杜绝短斤缺两以及各种消费纠纷。
但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王家巷菜场却发现,现实与理想有点遥远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原本放在每个摊点最醒目位置的橙黄色可追溯电子秤现被“遗弃”在摊位一角,落满灰尘。逛遍整个王家巷菜场,只有两家摊点在使用可追溯电子秤,大多数摊点将电源线拔掉挂在秤上,一些摊点的可追溯电子秤变成摆放杂物的平台。
在一家蔬菜摊点前,一位中年男子正在购买黄瓜和番茄,摊主将该男子买好的黄瓜和番茄用塑料袋包好后,顺手就放在了自己原本使用的杂牌电子秤上,整个购买过程中,摊主没有向可追溯电子秤看上一眼。
记者询问该摊主,前不久投入使用的可追溯电子秤为何不使用。摊主说:“我们压根就不会用这个东西,不如我们平时的电子秤方便,来买菜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,也都不会用,你说卖菜的不会用,买菜的不会用,还有谁会用?”男子买完菜后,记者询问该男子,为何不要求摊主使用可追溯电子秤。
该男子表示:“对方没拿出来用,我也不好问,每天买菜就是称出来多重给多少钱。”王家巷菜场内一家熟食摊点的摊主说:“平时都没人用这个,只是应付一下检查。我到现在都不会用,用这个秤需要按这个那个键,不如自己原来的秤好使。”(范海罡)
评论